為進一步提升轄區(qū)內企業(yè)員工網絡安全意識,普及網絡安全知識。最近,江陰市公安局華士派出所社區(qū)民警前往江蘇金創(chuàng)新天管業(yè)有限公司開展打擊整治網絡謠言宣傳活動。
民警通過發(fā)放宣傳資料、現場講解等方式,向企業(yè)員工講解網絡謠言的危害,介紹網絡謠言的定義和辨別方式及相關法律法規(guī),積極引導員工樹立正確的網絡安全意識,做到不信謠、不傳謠、不造謠,自覺抵制網絡謠言,安全文明上網。
01什么是網絡謠言?
網絡謠言是指別有用心的人員利用境內外網站、社交平臺等網絡介質,傳播沒有事實依據,且?guī)в泄粜?、目的性的不實信息?/p>
02網絡謠言的類別
①網絡災害謠言:捏造某種災害即將發(fā)生的信息,或者捏造、夸大已發(fā)生災害的危害性信息,引起公眾恐慌,擾亂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。②網絡恐怖謠言:指虛構恐怖信息或危害公眾安全事件信息,引發(fā)公眾恐慌,擾亂社會秩序,引起公眾對政府管理的不滿,影響社會穩(wěn)定。③網絡犯罪謠言:指捏造駭人聽聞或令人發(fā)指的犯罪信息,引起公眾憤怒、恐懼,引發(fā)公眾對政府、政府工作人員或某些群體的不滿,同時也影響當事人的聲譽,擾亂他們的正常生活。④網絡食品及產品安全謠言:指捏造或夸大某類食品或產品存在質量問題,引起公眾對該類食品或產品的抵制,導致該類食品或產品生產者、銷售者損失。⑤網絡個人事件謠言:指針對某些個人而編造吸引眼球的虛假信息,侵害當事人隱私,給當事人造成負面影響甚至經濟損失。
03如何辨別網絡謠言
1.文章發(fā)布的權威性。注意觀察文章結尾是否有署名或標注出處,判斷其是否由權威媒體或機構發(fā)布,避免被作者主觀臆測帶偏。
2.內容觀點的客觀性。閱讀時應注意文章是否存在夸大事實、以偏概全、斷章取義、極端言論、文不對題等表達方式。
3.瀏覽頁面的健康性。部分平臺為吸引關注,將色情、浮夸等類型的圖片設置為封面,或頁面含有大量廣告、網絡小說鏈接等不健康內容。
編造散播網絡謠言的后果
1.民事責任 網絡造謠侵犯個人、法人、或者其他組織的名譽權、榮譽權等,按照新實施的《民法典》第179條規(guī)定,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包括停止侵害、賠償損失、消除影響、恢復名譽、賠禮道歉等。
2.行政處罰 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,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;情節(jié)較輕的,處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罰款。
3.刑事處罰●第一百零五條:以造謠、誹謗或者其他方式煽動顛覆國家政權、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的,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、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;首要分子或者罪行重大的,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。●第二百二十一條:捏造并散布虛偽事實,損害他人的商業(yè)信譽、商品聲譽,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(jié)的,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,并處或者單處罰金?!竦诙偎氖鶙l: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,情節(jié)嚴重的,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、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?!竦诙倬攀粭l之一第二款:編造虛假的險情、疫情、災情、警情,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,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,故意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,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,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者管制;造成嚴重后果的,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。